通病一:土(灰土)樁不密實、斷裂 現象: 樁孔回填不均勻,夯擊不密實,密松不一,樁身疏松甚至斷裂。 措施: 填夯過程中,嚴格控制夯實質量,若夯擊次數不夠應適當增加夯擊數。若遇孔壁塌方,應停止夯填,先將塌方清除,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處,再繼續回填夯實。 通病二:碎石擠密樁樁身縮頸 現象: 形成的碎石擠密樁樁身局部直徑小于設計要求,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飽和的粘性土中容易發生。 措施: (1) 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.8~1.5米/分(根據地區、地質不同選擇拔管速度)。每拔0.5~1.0米停止拔管,原地振動10~30秒。反復進行,直到拔出地面。
(2) 采用反插法克服縮頸。局部反插法:在發生部位進行反插,并往下多插入1米。全部反插法:開始從樁端至柱頂全部進行反插,即開始拔管1米,再反插到底,以后每拔出1米,反插0.5米,直到拔出地面。 通病三:碎石擠密樁灌量不足 現象: 碎石擠密樁施工中,碎石實際灌量小于設計要求。 措施: (1) 用砼預制樁尖法,解決活瓣樁尖張不開的問題,加大灌入量。 (2) 灌料時注入壓力水(一般為0.2~0.4MPa),使石料表面潤滑,減小摩阻,易于流入孔中。 通病四:預制樁樁身斷裂 現象: 樁在沉入過程中,樁身突然傾斜錯位,樁尖處土質條件沒有特殊變化,而貫入度逐漸增加或突然增大,同時當樁錘跳起后,樁身隨之出現回彈現象。 措施: 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研究處理方法。根據工程地質條件,上部荷載及樁所處的結構部位,可以采取補樁的方法?稍谳S線兩側分別補1根或兩根樁。 通病五:預制樁樁深達不到設計要求 現象: 施工的最終控制是以設計的最終貫入度和最終標高為標準。施工時一般從一種標準為主,另一個為參考。有時達不到設計的最終控制要求。 措施: (1) 遇到硬夾層時,可采用植樁法、射水法或氣吹法施工。樁尖至少進入未擾動土為6倍樁徑。 (2) 樁如打不下去,可更換能量大的樁錘打擊,并加厚緩沖墊層。 通病六:預制樁樁身傾斜 現象: 預制樁樁身垂直偏差過大。 措施:
(1)打樁前應將地下障礙物清理干凈,尤其是樁位下的障礙物,必要時可對每個樁位用釬探了解。對于樁尖不在樁縱軸上的樁,或樁身彎曲超過規定的樁均不宜使用。一節樁的細長比一般控制在30以內。 通病七:干作業成孔灌注樁的孔底虛土多 現象: 成孔后孔底虛土過多,超過標準規定的不大于100mm的規定。 措施: (1) 在孔內做二次或多次投鉆。即用鉆一次投到設計標高,在原位旋轉片刻,停止旋轉靜拔鉆桿。
(2) 用勺鉆清理孔底虛土。 通病八:干作業成孔灌注樁樁身砼質量差 現象: 樁身砼有蜂窩、空洞,樁身夾土、分段級配不均勻。 措施: (1) 單樁承載力不大且缺陷不嚴重,可采用加大承臺梁的方法。 (2) 如缺陷嚴重,應會同設計人員共同研究處理方法,一般可采用在軸線兩側補樁的方法。 通病九:濕作業成孔灌注樁斷樁 現象:成樁后,樁身中部沒有砼,夾有泥土。 措施: (1) 當導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時,可采用兩方法:方法1是用鉆機起吊設備,吊起一節鋼軌或其他重物在導管內沖擊,把堵塞的砼沖開;方法2是迅速拔出導管用高壓水沖通導管,重新下隔水球灌注。澆筑時,當隔水球沖出導管后,應將導管繼續下降,直到導管不能再插入時,然后再稍提升導管,繼續澆筑砼。
(2) 當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斷時,如果樁身直徑在1米以上;泥漿護壁較好,可抽掉孔內水,用鋼筋籠保護,對原砼面進行鑿毛并清洗鋼筋,然后繼續澆筑砼。 通病十:套管護壁成孔灌注樁縮頸
現象: 樁身局部直徑小于設計要求,一般發生在地下水位以下、上層滯水層或飽和的粘性土中。 措施: (1) 在淤泥質土中出現縮頸時,可采用復打方法。
(2) 在其他土中出現縮頸時,最好采用預制樁頭,同時用下部帶喇叭口的套管施工,在縮頸部位采用反插法。
(4) 在砼中插入鋼管或塑料管進行排氣,或用振搗棒的強力振動使砼下落。
(6) 輕微縮頸,可用掏土工具掏出縮頸部位的土,然后立即澆筑砼。 |
上一篇:管樁施工流程 | 下一篇:地基基礎工程—驗收規范要點與常見問題預防措施 |